主页 > 新闻资讯 > 规划前沿 >

发布时间:2021-06-08   作者:晏经理


翰岚工程管理有限公司长期以来一致致力于旅游公共服务保障设施建设规划,可以全过程实现项目的前期考察、市场调研、实地勘察、整体策划、包装提升、团队研讨、精细编撰及上会评审等服务。翰岚咨询从业人员均具备5-13年的行业经验,已与国内各大知名咨询机构、社会企业及规划设计研究院形成了长期的业务合作关系,公司主要业务范围涵盖:建筑、农业、机械、电子信息、轻工、纺织、建材、钢铁、医疗、林业、节能与循环经济、市政公用工程、生态建设和环境工程等领域,已成功编制案例上万个,服务地区包括:河北、山东、辽宁、黑龙江、甘肃、吉林、青海、河南、江苏、湖北、湖南、浙江、江西、广东、云南、福建、海南、山西、四川、陕西、贵州、安徽、北京、重庆、上海、天津、内蒙古、广西、宁夏等地。翰岚咨询具有专业的文案企划咨询团队,在为客户提供旅游公共服务保障设施建设规划制作的同时,还可为客户提供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建议书、计划书、投标书、节能评估报告、稳评报告、规划文本、实施方案等文案的代写,欢迎各地客户前来咨询,联系人:晏工,电话:15617970480(微信同号)。

QQ截图20210527162015.jpg

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带动作用大。我国旅游休闲消费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亟待提高。实施旅游休闲重大工程,是适应人民群众消费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对于扩就业、增收入,推动中西部发展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和生态环境改善意义重大,对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培育和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也具有重要作用。

 

从近几年密集发布的政策看,旅游设施建设已经进入飞速发展阶段。在旅游设施属性层面,政策的分类更细,指向性与可操作性更强。在《“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与《“十三五”旅游公共服务规划》两个规划的总指导下,专项性的旅游设施相关政策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设施、新型旅游设施、卫生设施、旅游信息化设施、旅游设施投融资、设施用地六个方面,这些政策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到了新的高度。

其中,《“十三五”旅游公共服务规划》是旅游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纲领性文件,系统性的对旅游公共服务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要求。提出了六大发展理念(补齐短板,增加供给,全面创新、提质增效,融合共享、引领发展,科技支撑、智慧发展,均等公平、全域覆盖,深化改革、规范发展)与六大发展目标(信息化、品质化、均等化、全域化、现代化、国家化)。这六大目标对旅游公共服务提出了有别于传统服务的要求,更具时代性。在这一纲领性文件中,还明确了旅游公共服务发展的8大任务和16项重点工程。涉及旅游基础设施、旅游交通体系、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旅游休闲网络、旅游安全保障服务体系,以及重点建设的智慧旅游、厕所革命、旅游交通、旅游安全救援等多方面内容,覆盖了旅游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的主体推进结构。

此外,在旅游交通设施建设方面,交通运输部与国家旅游局等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对“旅游交通基础设施统筹规划”,这是对交通与旅游的有效整合,将使交通系统纳入旅游思维和旅游模式,这是非常大的进步。而“快进”与“慢游”概念的提出比之以前更为科学。因为进入的便捷性、游览的观光性、游乐性、服务性、支持性非常符合旅游的规律和当下自驾、自助等个性化旅游特征。用游览特征指导交通体系建设,将有效地把旅游的价值模式导入到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中来。

 

一、旅游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的概念及体系

旅游基础设施与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两者间并没有严格的区分,很多设施都具有服务一体化的特征。以下为了讨论的方便,从服务属性层面将两者做一区分。

旅游基础设施是指为旅游者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旅游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具有功能复合性、设施景观化、服务多群体、承载弹性化的特征,包括能源供应系统、供水排水系统、交通运输系统、邮电通讯系统、环保环卫系统、防卫防灾安全系统六大体系。

旅游公共服务是指由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经济组织为满足游客的共同需求,而提供的不以盈利为目的、具有明显公共性、基础性的旅游产品与服务的统称,是提供社会性结构的设施。它以增强游客体验感、满足游客公共需求为核心;以整合资源、配置产业要素平衡、突破薄弱环节为导向,以旅游产业发展及旅游目的地的快速打造,以及全域旅游的夯实发展为目标。其体系架构包括硬件服务设施(公共服务中心、交通服务设施、医疗保障设施等)与软件服务(公共信息服务、安全服务、行政管理)两大类。

旅游的本质是消费的搬运,而旅游消费业态的支撑需要大规模的旅游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如果说不同的旅游消费业态是一个个苹果的话,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则是结出苹果的大树,只有大树基础深厚、根深叶茂,分支丰满,才能结出硕大健康的苹果。因此,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需要增加投入、深化结构,形成与商业服务的良性互动。

此外,旅游设施与城市设施具有非常大的关联性。在全域旅游背景下,应把旅游要素与旅游产业特征有效的体现在城市结构、土地利用、景观结构、文化体现,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结构中,凸显旅游的作用,实现城旅融合发展架构,使旅游产业有效借力于城市与乡镇旅游基础与服务设施,发展自身体系结构,从而推动旅游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的建设。

 

二、六大主要任务

1、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2、加快旅游产品开发。

3、积极推动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

4、稳步推进重点旅游区发展。

5、扎实推进全域旅游。

6、大力推动旅游创业创新。

 

三、八个领域项目建设

1、旅游公共服务保障工程。

2、重点景区建设工程。

3、旅游扶贫工程。

4、红色旅游发展工程。

5、贫困户乡村旅游“三改一整”工程。

6、新兴旅游业态培育工程。

7、旅游创业创新工程。

8、绿色旅游引导工程。

 

四、五大旅游设施体系建设提升

1、旅游交通体系——道路+节点构成收益结构

旅游交通体系有“大交通”与“小交通”之分。“大交通”指“铁路旅游、公路旅游、水上旅游、低空飞行旅游、交通文化旅游”等旅游与交通的创新结合模式。而“小交通”不是交通的问题,是交通设施、交通方式,或称为“行”和“游览”之间的结合模式问题。它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用现代交通形成收益结构,如索道、低空旅游等,都是高收益性交通形成的旅游观光创新模式;二是传统游憩型,指传统生活中形成的交通方式与游憩方式相结合构建的创新型游乐模式,如雪橇、马车、骑马、牛拉车、狗拉车、滑杆、轿子等;三是时尚交通方式构建的游憩交通方式,指具有游乐化特征的交通运输与观赏游憩一体化的产品,如三人自行车、观光小火车、单轨高空观光车等等。

在全域旅游下,旅游交通网络是空间整合非常重要的一环,全域旅游,关键在路!一条美公路,可以形成全域升级。旅游道路包括风景道、自驾道、运动道、休闲道、文化道、赛道等,其核心结构为大尺度的景观节点、服务节点、休闲度假点、软性活动组织等四方面。

大尺度的景观节点,是指沿路形成的大面积、大尺度的景观结构,是构成全域旅游的重要内容;服务节点,包括从游客集散中心到多样化服务平台构建的道路服务体系。从业态消费角度而言,旅游道路应在服务理念创新的前提下,遵循“道路是硬件,节点是重点”的原则,针对市场进行节点与服务模式设计,并由此形成度假村、营地、服务站点、驿站、餐饮、户外活动区等多样化的产品,同时对应90后生活方式,通过微信、APP等社群化营销与社群化互动,形成产品化消费体系,构成收益回报结构,终构建旅游道路服务体系。

交通节点、交通集散构成旅游交通的服务结构和旅游交通的产品化,驿站是其中重要一种形式。驿站的设计讲究本地化的特征与商业化的服务。同时,应导入富民结构,实现共建,并在驿站形成游客与当地居民的交融与互动。

2、卫生设施体系——商业模式创新

充足供给、人性化供给、文明水准提升,以及连锁经营结构、生态化处理水平、科技结构的有效利用等是卫生设施非常重要的提升方向。由光大推动的生态化厕所连锁结构实际上代表着一种方向。旅游厕所由卫生服务、公共免费服务模式转化为收益型、统一监控型、连锁持续经营型的生态驿站、旅游驿站模式,在未来的5年—10年一定会成为中国重要的创新。

厕所革命解决的远远不是经济问题,更大程度上,是文明程度的提高,是人性化市场需求的满足。我国服务水准、服务能力的提升,高水准服务体系的形成,关键在其商业模式的创新。这需要有效借助国家支持资金,利用资本效益,导入体系化的连锁架构。此外,营地、码头、驿站、风景道、观景台等可以利用“厕所革命”所创造出来的创新商业模式,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创新与服务。

3、信息化设施建设体系——物联网支撑下的管理体系升级

以国家旅游局发布的《关于实施“旅游+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通知》为标志,旅游设施的信息化元素渗透开始加速。其中,打造旅游基础数据平台及大数据旅游体系,构建“政府数据+互联网数据+景区酒店数据”的一体化结构都将成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具体而言,旅游物联网在未来会成为旅游资本市场的宠儿。物联网在旅游中的作用将逐渐显现,特别是以互联网为支撑形成的基于物联网的服务体系升级,基于物联网的监控、安全,以及管理都将受到资本青睐。实际上旅游物联网管理体系代表着今后旅游产业服务升级、管理升级和运营收益升级的一个方向。需要说明的是,智慧化管理不仅仅是硬件,重要的是从智慧化办公平台到智慧化监控系统、智慧化流量监测、基于大数据的智慧化应用等方面的智慧化体系的形成。绿维创景开发的景管通(旅游管理体系)、景游通(旅游游客服务体系)是一次信息化管理升级的尝试。

旅游LBS(基于位置服务)是旅游中重要的架构之一,它既可以“定”人,又可以互动。LBS可以形成导览服务、导游服务,以及基于位置服务的互动分享服务系统,使社群、交友服务得以实现。

4、夜间娱乐设施——灯光打造是关键

夜间旅游设施是目前很多旅游景区突破的重点。特别是城市旅游景区,通过夜间基础设施提升,带来大规模的游客停留,形成23天的旅游消费,形成强大的商业效应。

夜间服务无论是广场上的水秀、灯光秀、影妆秀,还是篝火晚会,都是公共产品,不是商业化产品。但通过公共产品的提升优化,能够丰富旅游产品、延长游客驻留、扩大旅游消费、形成旅游,形成夜间的商业化聚集。

通过灯光打造形成夜观光、夜景区、夜市、夜演艺等产品,构建光影,是夜间娱乐设施提升的关键。比较成功的案例,如大雁塔北广场,通过激光水秀,每晚聚集5万人,对周边的客栈、酒店等消费业态形成极大的升值价值。绿维创秀即是在此理念下,通过灯光及各种秀的打造,形成夜间吸引核,实现周边客栈、酒店等服务设施的升值,形成商气、人气、消费聚集的休闲聚集中心,真正实现旅游景区的“夜间革命”。

5、旅游公共服务中心——使公共服务与商业化服务结合

从旅游集散中心、游客中心到服务节点体系,由此形成的旅游公共服务远远超出了门票和导游的概念。实际上旅游公共服务中心包括游客集散功能、导游导览功能、自驾服务功能、自行车服务功能、跑步赛道服务功能、自主性探索旅游服务功能等六大超出常规的旅游景区服务功能。

基于休闲度假节点与旅游交通的结合,旅游公共服务中心的提升,应将旅游服务与旅游交通并融,构建旅游节点服务体系,导入商业机构与模式,突出个性化特征,使公共服务与商业服务一体化,终形成多样化业态服务支撑。同时,用互联网模式打造集散服务的平台结构(线上线下一体化),大化实现“旅游+服务”结构的价值。

游客服务中心一般围绕游客集散的现实情况进行布置,但由于高铁、高速与旅游交通体系并不完全统一,因此,游客服务中心的选址,不仅要考虑交通,还要考虑功能的完善和提升。